• 项目

    郑州市民活动中心

  • 项目年份

    2015

  • 位置

    郑州

  • 规模

    193,400 m2

  • 设计方

    都市架构URBANTECT

  • 合作伙伴

   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

郑州市民活动中心

更新日期2020.01.18 字体 A + A -
  • 项目

    郑州市民活动中心

  • 项目年份

    2015

  • 位置

    郑州

  • 规模

    193,400 m2

  • 设计方

    都市架构URBANTECT

  • 合作伙伴

   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



1579351742515854.gif



郑州市位于郑西新区,位于郑州新区公共建筑群的主轴线上。这条轴线长达2.8公里,宽140米。该项目的设计任务书要求建造多个不同的建筑,包括全民健身体育中心,儿童妇女活动中心,青少年活动中心,和群众艺术馆。

 

在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,新的公共活动的场所的建立也改变了中国社区活动的传统生活方式。在大型的室内公共活动中心建立之前,大部分的社区活动集中在室外的活动场地。社区中心作为一个城市“舞台”节点,具有开放性的特点,并体现为类似“杂交”的交互结构。这种交互结构鼓励社区成员的即时参与,并鼓励参与者和观众之间积极互动。并且参与者和观众的角色可以随时互换。而在一个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室内公共活动空间里,空间被按照一定秩序和等级进行划分,不同的活动被‘安排’在不同的空间,因此丧失了传统社区活动开放性。如何在一个现代化的室内公共活动空间重新建立这种开放的关系,构成了这个项目的主要概念。

 

全民健身体育中心,儿童妇女活动中心,青少年活动中心,和群众艺术馆的规模达到了近20万平米,所具备的功能几乎可以满足社区所有的活动空间。 它唯一缺少的是不同的活动群体之间的交流与互动,因此这种空间只能称之为公共活动的‘空间’,但不是社区公共活动的‘场所’。

 

这种等级化的空间不仅对社区的交流活动产生了影响,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更基本的社会公共活动单元。以一个具体的三代同堂的中国家庭的周末活动为例。孩子们被送去各种培训中心和业余兴趣班,其中一个父母会负责接送孩子,他/她大多会选择和其他孩子家长一起聊天以打发零碎的等待时间。另一位父母在周末不能和自己的配偶在一起,她/他会安排自己的事情,比如和朋友聚会或者继续工作。老人则除了负责买菜做饭以外,会安排和自己的同龄人一起活动。表面上各得其所,然而一家人在周末却很难在一起参加活动。有没有一种空间,既能满足家庭和成员的各自需求,又提供家庭成员之间,甚至家庭之间的团聚的可能性?比如夫妻可以选择一起参加体育活动,孩子们如果愿意可以和全家人一起吃饭;或者不同的家庭还可以一起聚会?

 

这个项目的设计策略是对以上问题的反应。设计的第一步是把不同的几个建筑整合成一个建筑,重新梳理他们的组织关系。公共活动空间围绕着一个公共的开放空间展开布置。就像城市的公共空间一样,这个公共活动空间即是公共的交通性空间,同时也是公共活动的“发生器”。这个公共的空间同时向更小的尺度空间‘渗透’,形成公共空间与‘室内’空间之间的联系。


建筑的功能空间根据他们之间的相关性,自东至西按照群众艺术馆,剧院,妇女儿童活动中心,青少年活动中心,全民健身体育中心的顺序‘粘合’在一起。不同的功能区域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,而是根据他们之间的合理的互动关系组织在一起。其中羽毛球场、篮球场、排球场等大尺度的空间布置在顶层,一方面有利于大跨结构空间的结构布置,另一方顶层空间局部设置天窗,有利于大空间的采光、通风,易于营造更自然化的活动场所。后勤办公区则被安排在公共活动区的后面,并且拥有相对独立的交通系统。底层空间被架空,设计成自然的室外景观区域,成为公众集体参与的室外公共活动场所。

 

此时,建筑形成了一个城市的缩影,在这里,每个人都是参与者,每个人都是观众,各种活动与体验相互交融,社区价值得以真正的体现。对城市而言,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建筑,而是一个人们热爱城市生活的一个窗口,一个展示城市生活的舞台。




1579351605844856.jpg


1582882893490671.jpg


1579351606530804.jpg


1579351610316499.jpg


1579351608548778.jpg


1579351609442538.jpg


1579351606766159.jpg


1582269799659800.jpg


1582269806217651.jpg


1582269814178148.jpg


1582269825775929.jpg